链接
知识
491.递增子序列
46.全排列
47.全排列 II
初次尝试
491.递增子序列
本题的关键:递增、至少两个元素、去重。但本题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,就是去重的时候不能对原数组进行排序,否则会打乱原数组的顺序,以以下测试样例为例:1
2Input: nums = [4,4,3,2,1]
Output: [[4,4]]
一旦顺序被打乱,实际输出和理论输出就会不同,会多出很多递增的子序列。
本题和90.子集II非常像,但又很不一样,很容易掉坑里。直接看卡尔的讲解吧。
46.全排列
本题是排列问题,不需要startIndex
,但我写不出代码,直接看卡尔的讲解。经过卡尔的提示用used
数组避免重复取元素后,我独立写出了以下的代码: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class Solution {
public:
vector<int> path;
vector<vector<int>> res;
void backtracking(vector<int>& nums, vector<int>& used)
{
// 终止条件
if (path.size() == nums.size())
{
res.push_back(path);
return;
}
// 单层递归逻辑
for (int i = 0; i < nums.size(); i ++ )
{
if (used[i] == 1) continue;
// 处理节点
path.push_back(nums[i]);
used[i] = 1;
// 递归
backtracking(nums, used);
// 回溯
path.pop_back();
used[i] = 0;
}
}
vector<vector<int>> permute(vector<int>& nums) {
vector<int> used(nums.size(), 0);
backtracking(nums, used);
return res;
}
};
47.全排列 II
本题中的数组中会有重复元素,因此本题需要去重逻辑。本题相当于40.组合总和II去重逻辑和46.全排列的结合。我先尝试用set
去重。我独立写出了以下的代码: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class Solution {
public:
vector<int> path;
vector<vector<int>> res;
void backtracking(vector<int>& nums, vector<int>& used)
{
// 终止条件
if (path.size() == nums.size())
{
res.push_back(path);
return;
}
unordered_set<int> uset;
for (int i = 0; i < nums.size(); i ++ )
{
if (uset.find(nums[i]) != uset.end() || used[i] == 1) continue;
// 处理节点
uset.insert(nums[i]);
used[i] = 1;
path.push_back(nums[i]);
// 递归
backtracking(nums, used);
// 回溯
used[i] = 0;
path.pop_back();
}
}
vector<vector<int>> permuteUnique(vector<int>& nums) {
vector<int> used(nums.size(), 0);
backtracking(nums, used);
return res;
}
};
再接着尝试写出used
数组去重的代码。我独立写出了如下的代码: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class Solution {
public:
vector<int> path;
vector<vector<int>> res;
void backtracking(vector<int>& nums, vector<int>& used)
{
// 终止条件
if (path.size() == nums.size())
{
res.push_back(path);
return;
}
for (int i = 0; i < nums.size(); i ++ )
{
if (used[i] == 1 || i > 0 && nums[i] == nums[i - 1] && used[i - 1] == 0) continue;
// 处理节点
used[i] = 1;
path.push_back(nums[i]);
// 递归
backtracking(nums, used);
// 回溯
used[i] = 0;
path.pop_back();
}
}
vector<vector<int>> permuteUnique(vector<int>& nums) {
vector<int> used(nums.size(), 0);
sort(nums.begin(), nums.end());
backtracking(nums, used);
return res;
}
};
由于本题中nums[i]
的数据范围在-10-10之间,所以可以不用set
去重,而是用数组去重(将数据范围-10-10映射到数组下标范围0-20),这样效率更高,代码如下所示: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class Solution {
public:
vector<int> path;
vector<vector<int>> res;
void backtracking(vector<int>& nums, vector<int>& used)
{
// 终止条件
if (path.size() == nums.size())
{
res.push_back(path);
return;
}
// 数组去重
int hash[21] = {0};
for (int i = 0; i < nums.size(); i ++ )
{
if (used[i] == 1 || hash[nums[i] + 10]) continue;
// 处理节点
hash[nums[i] + 10] = 1;
used[i] = 1;
path.push_back(nums[i]);
// 递归
backtracking(nums, used);
// 回溯
used[i] = 0;
path.pop_back();
}
}
vector<vector<int>> permuteUnique(vector<int>& nums) {
vector<int> used(nums.size(), 0);
backtracking(nums, used);
return res;
}
};
实现
491.递增子序列
列出递增子序列,子序列元素数量大于等于2。有以下测试样例:1
2Input: [4, 7, 6, 7]
Output: [4, 7, 7], [4, 7], [4, 6], [4, 6, 7], [6, 7], [7, 7]
要求不能有重复的子序列,因此需要去重。本题和90.子集II,只不过要求元素有顺序,且元素个数大于等于2。实际上,本题的细节和90有很大区别。本题的去重思路不可以沿用先排序再去重的做法,因为会改变原数组中元素的顺序,导致递增子序列的改变。例如对上述测试样例排序后,递增子序列会包括[4, 6, 7, 7]
,实际上原本的输出不包含[4, 6, 7, 7]
。
所有的回溯算法都是深搜,所有的深搜都可以说是递归。画本题的树形结构:
去重为树层去重。现在开始写代码: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vector<int> path; // 单个结果
vector<vector<int>> res; // 结果集
void backtracking(vector<int>& nums, int startIndex)
{
// 子集类问题可以不写终止条件,具体原因参见78/90
if (path.size() >= 2) res.push_back(path); // 子集中元素数量大于等于2
unordered_set<int> uset; // set去重
// 单层递归逻辑
for (int i = startIndex; i < nums.size(); i ++ )
{
// 剪枝条件1:所取元素小于子序列最后一个元素,此时要求子序列非空,否则path.back()会报错
// 剪枝条件2:用set做树层去重
if (!path.empty() && nums[i] < path.back() || uset.find(nums[i]) != uset.end()) continue;
// 处理节点
// 记录每一层取的数(for循环中除去递归部分外都是横向遍历的),每一层不能重复取相同的数
uset.insert(nums[i]);
path.push_back(nums[i]);
// 递归
backtracking(nums, i + 1);
// 回溯
path.pop_back();
}
}
为什么没有对uset做回溯操作?
原因:上述代码中,每进入一层递归,都会重新定义一个uset
。因此uset
就是确保同一层中没有取到相同的元素,在进入下一层递归时,uset
会被刷新。因此uset
并不会对树枝去重,只会对树层去重。而used
数组需要做回溯,因为used
数组记录的是元素是否在path
中被使用过,因此path
中加减元素都需要对used
数组进行修改。
本题的去重方式也可以应用于40.组合总和II和90.子集II。本题也可以用数组取代set
进行去重,用数组的效率会更高些。
本题的完整代码如下所示: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class Solution {
public:
vector<int> path;
vector<vector<int>> res;
void backtracking(vector<int>& nums, int startIndex)
{
// 收集结果
if (path.size() >= 2) res.push_back(path);
unordered_set<int> uset;
// 单层递归逻辑
for (int i = startIndex; i < nums.size(); i ++ )
{
// 剪枝条件1:所取元素小于子序列最后一个元素,此时要求子序列非空,否则path.back()会报错
// 剪枝条件2:用set做树层去重
// cpp中&&的优先级高于||,因此是先与后或,不需要给剪枝条件1加括号
if (!path.empty() && nums[i] < path.back() || uset.find(nums[i]) != uset.end()) continue;
// 处理节点
uset.insert(nums[i]);
path.push_back(nums[i]);
// 递归
backtracking(nums, i + 1);
// 回溯
path.pop_back();
}
}
vector<vector<int>> findSubsequences(vector<int>& nums) {
backtracking(nums, 0);
return res;
}
};
由于本题nums[i]
的数据范围很小,因此可以用数组做去重,运行效率也更高。只需要将set
替换为普通数组,然后做一个偏移(数值-100-100映射到数组下标0-200上)即可。代码如下所示: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class Solution {
public:
vector<int> path;
vector<vector<int>> res;
void backtracking(vector<int>& nums, int startIndex)
{
if (path.size() > 1) res.push_back(path);
int cnt[201] = {0};
for (int i = startIndex; i < nums.size(); i ++ )
{
if (!path.empty() && nums[i] < path.back() || cnt[nums[i] + 100] == 1) continue;
cnt[nums[i] + 100] = 1;
path.push_back(nums[i]);
backtracking(nums, i + 1);
path.pop_back();
}
}
vector<vector<int>> findSubsequences(vector<int>& nums) {
backtracking(nums, 0);
return res;
}
};
46.全排列
题目中明确说了给定的集合中没有重复元素,因此不用去重。
排列相对于组合的区别:[2, 1], [1, 2]
是同一个组合,但是两个排列。排列是强调元素顺序的,组合不强调元素顺序。接下来画本题的树形结构。
排列问题中也需要用到used
数组,用于标记哪些元素被使用过,因为在排列问题中同一个元素不能重复使用。组合问题中是用startIndex
来避免取同一个元素和避免产生相同组合的情况。树的深度由nums
的长度来控制。
used
数组用来标记哪些元素被取过,取过的元素不能重复取,但所有没取过的元素都可以重复取,而不需要像组合问题那样用startIndex
来控制只能取当前元素的下一个元素。具体的代码如下所示:
1 | vector<int> path; // 放单个结果 |
47.全排列 II
上一题给定的集合中没有重复元素,本题给定的集合中有重复元素。以[1, 1, 2]
为例,如果依然用上一题的办法求解本题,结果集中会出现两个[1, 1, 2]
,因此本题需要做去重。如果对去重的思路不够了解,可以看40.组合总和II。回溯的所有题目中,去重的逻辑都是相同的。本题等于排列+去重。但排列问题中的去重会有些与之前不同的地方。
画出本题的树形结构:
用used
数组做树层去重前,记得对nums
数组进行排序。本题中的used
数组有两个作用:
- 避免同一个元素被重复使用
- 做树层去重
接下来写具体的代码: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vector<int> path;
vector<vector<int>> res;
void backtracking(vector<int>& nums, vector<int>& used)
{
// 终止条件
if (path.size() == nums.size())
{
res.push_back(path);
return;
}
// 单层递归逻辑
for (int i = 0; i < nums.size(); i ++ )
{
// 树层去重
if (i > 0 && nums[i] == nums[i - 1] && used[i - 1] == 0) continue;
// 同一个元素不能被重复取,因此取过的数直接跳过
if (used[i] == 1) continue;
// 处理节点
used[i] = 1;
path.push_back(nums[i]);
// 递归
backtracking(nums, used);
// 回溯
used[i] = 0;
path.pop_back();
}
}
细节:1
2// 树层去重
if (i > 0 && nums[i] == nums[i - 1] && used[i - 1] == 0) continue;
可以通过
1 | // 树枝去重 |
也可以通过。这意味着树层去重和树枝去重都可以解决本题。但树层去重的效率更高,树层去重会剪掉更多分支,而树枝去重要一直到最后一个树枝才会列出所有的结果。因此还是推荐树层去重的写法。以[1, 1, 1]
为例,画出树层去重和树枝去重的树形结构:
很清晰的看到,树层上对前一位去重非常彻底,效率很高,树枝上对前一位去重虽然最后可以得到答案,但是做了很多无用搜索。
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分析:
- 时间复杂度: 最差情况所有元素都是唯一的,时间复杂度为$O(n!\times n)$。 对于n个元素一共有n!中排列方案。而对于每一个答案,我们需要$O(n)$去复制最终放到
res
数组。 - 空间复杂度: $O(n)$。空间复杂度即为回溯树的深度,其取决于
nums
数组中有多少个元素。
心得与备忘录
491.递增子序列
关键点:set
去重->剪枝->数组去重取代set
去重
本题和90.子集II乍一看非常相似,但细节上有很大不同,解决本题时不能有惯性思维。
之前去重的方法都是利用
used
数组,这意味着需要对nums
数组进行排序。在本题中,如果对nums
数组进行排序,就会打乱原数组中元素的顺序,导致递增子序列发生改变。因此,本题不能用used
数组去重,而需要用set
去重。因为用set
去重不需要对原数组排序。本题有两个剪枝条件:
剪枝条件1:若所取元素小于子序列最后一个元素,则需要剪枝。此时要求子序列非空,否则
path.back()
会报错。剪枝条件1的原因是本题要求子序列是递增的。剪枝条件2:用set做树层去重
两个剪枝条件用||相连。
为什么不需要对
set
进行回溯?每进入一层递归,都会重新定义一个
set
。因此set
就是确保同一层中没有取到相同的元素。在进入下一层递归时,set
会被刷新(重新定义)。因此set
并不会对树枝去重,只会对树层去重。而used
数组需要做回溯,因为used
数组记录的是元素是否在path
中被使用过,因此path
中加减元素都需要对used
数组进行相应的修改。本题的去重方法也可以应用于40.组合总和II和90.子集II。
由于本题
nums[i]
的数据范围很小,因此可以用数组做去重,运行效率也更高。只需要将set
替换为普通数组,然后做一个偏移(数值-100-100映射到数组下标0-200上)即可。本题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分别为$O(n\times2^n)$和$O(n)$。同90和78。
46.全排列
- 排列问题和组合问题的两大区别:
- 每层都是从0开始搜索而不是
startIndex
- 需要used数组记录
path
里都放了哪些元素了
- 每层都是从0开始搜索而不是
- 不需要
startIndex
的原因:[1, 2]
和[2, 1]
是同一个组合,但却是不同的排列,因此排列问题不能像组合问题那样从当前元素的下一个元素开始取,而是要取nums
数组中所有当前没有取过的元素。 - 需要
used
数组的原因:used
数组记录了此时path
里都有哪些元素使用了,一个排列里一个元素只能使用一次。 - 终止条件为
path.size() == nums.size()
,nums
数组的大小限制了树的深度。 - 本题的时间复杂度为$O(n!)$,空间复杂度为$O(n)$。时间复杂度的原因是有$n$个元素的
nums
数组共有$n!$种排列。空间复杂度的原因是递归的深度(即树的深度)为$n$。
47.全排列 II
- 本题相当于40.组合总和II(树层去重)和46.全排列的结合。
- 本题的去重有三种写法:
set
去重、数组去重、used
数组去重。三种写法我都在初次尝试中给出了。 - 用
used
数组去重前,一定要记得对nums
数组进行排序。另外两种去重写法则不需要对nums
数组进行排序。 - 由于本题是在叶子节点处收集结果,因此需要终止条件。
- 本题的时间复杂度为$O(n!\times n)$,空间复杂度为$O(n)$。具体原因参见实现部分。
- 本题用树层去重和树枝去重都可以,具体原因参见实现部分。但树层去重的效率远高于树枝去重,因此采用一贯以来的
used
数组树层去重写法即可,不要纠结树枝去重的原理和合理性。